月份:2021年3月
运河赏析
半山桥
半山桥位于杭州市北部,原名依锦桥,为台阶石拱形桥。长34.8米,宽6.6米,高7.6米 。横跨上塘河。昔日为杭州、笕桥、彭埠等地到半山的必经通道。
半山桥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(327-649年),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。相传唐朝时战争连绵,为了运输方便,开河造桥,据传万岁旨意在半山前上塘河建一座桥,为标榜皇恩浩大,取名依君桥,上报京都,朝廷大臣认为君是万岁,把君字刻在桥上,对君不尊,改名依锦桥,因该桥北依半山,故此地群众均呼为半山桥。
富义仓位于运河霞湾公园一侧,占地10亩,可储存稻谷4~5万石。共有4排仓储式长房,内 有砻场(即碾坊),碓房(舂米的作坊)、司事者居室等。另有1亭供歇息。重点表现运河的漕 运文化和仓储文化。根据拱墅区运河文化旅游线规划,将建设富义仓主题公园。
珠儿潭
珠儿潭,近贾家弄,此弄相传以南宋奸相贾秋壑得名。其他多池沼、林园之胜。咸丰初年, 戚凌燕买范姓屋,居家于此。珠儿潭在其屋中。潭横直不过五、六尺,水珠从潭底涌起,时 刻不绝,曾有《寒潭雁影》匾额。
洋 关
洋关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在市二院内,近代建筑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5月,中日甲午战 争后,日本帝国主义在拱宸桥附近运河边建立的检查码头。由A楼(税务司)、B楼(杭州海关 办事处)、C楼(“帮办”人员住宅)、D楼(码头检货厂)组成,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。
香积寺石塔
香积寺石塔是省级重要文件保护单位,古建筑。塔址位于香积寺巷42号。塔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(1713),原为东西双塔,耸立在香积寺前。香积寺,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)建,旧名 “兴福”寺。大中祥符年间(1008-1016)赐额“香积”。塔以青白色块石仿木结构雕凿而成 ,八面九层,塔身雕有壶门、佛像和经文。雕刻精致,形象生动。香积寺已刻,东塔已于1968年被毁,仅存西塔。
欢喜永宁桥
欢喜永宁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原名李王桥,横跨上塘河,系单孔拱形石桥。长47米,宽6.5米,高7.5米,桥栋上安有石狮8只,原名为里王桥,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 据 《杭州府志》载:“永宁桥在堰东北七里,旧为渡曰李王渡,乾隆三十五年创建石梁跨在河 南北。”
桥上对联:
堤接永和万室之盈宁克奏,
梁通衣锦一州之文物长新;
何须先杖垂虹过客千秋占履坦,
还胜迷津驾筏芳规万古泳周行;
护十里之皋亭同其巩固,
张为舟之风雪示我荡平;
北抵盐官庆安澜于海甸,
南环省会瞻竟秀于湖山。
湖墅八景
湖墅八景为明代王布范的题词,说明八景于明代时已盛名。江桥暮雨系湖墅八景之一,据《 湖墅小志》载:“江涨桥与华光桥作八字式,河面极为开阔,有时暮雨萧萧,颇有诗意,而 入夜蟹火渔灯如点点繁星,称“‘江桥渔火’辉映岸上,更是别有情趣。”这就是所谓“江 桥 暮雨。”另有夹城夜月、陡门春涨、西山晚翠、花圃啼莺、皋亭积雪、白荡烟村、半道春红 共八景。
附:湖墅八景原址:
夹城夜月 原址:夹城巷、德胜桥
陡门春涨 原址:宝石山东侧、昭庆寺后
半道春红 原址:半道红
西山晚翠 原址:河塍上、大关附近
花圃啼莺 原址:马塍路
皋亭积雪 原址:皋亭村
江桥暮雨 原址:老江涨桥
白荡烟村 原址:白荡海
富义仓
富义仓位于运河霞湾公园一侧,占地10亩,可储存稻谷4~5万石。共有4排仓储式长房,内 有砻场(即碾坊),碓房(舂米的作坊)、司事者居室等。另有1亭供歇息。重点表现运河的漕 运文化和仓储文化。根据拱墅区运河文化旅游线规划,将建设富义仓主题公园。
祥符桥
祥符桥建于明代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祥符镇五里塘河上,古建筑。五孔梁式石桥,高5米 ,全长19米,桥面宽36米。桥墩以条石并列。有明代题记10余处。
世界上最长的运河,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,又名京杭大运河、南北大运河。大运河北起北京,南至杭州,经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等省市,贯通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,全长1794公里。大运河自开凿至今,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。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,曾几经变迁。隋朝以后,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、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,而且还兼有灌溉、防洪、排涝之利,对历代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。
从周至隋
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。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,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,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“古故水道”,并开凿邗沟(自扬州到江水,东北通过射阳湖,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)。后来秦、汉、魏、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。公元587年,隋为兴兵伐陈,从今淮安到扬州,开山阳渎,后又整治取直,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。炀帝即位后,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,经济要依靠江淮。605年,他下令开通济渠。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、洛二水入黄河;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,循汴水(原淮河支流),经商丘、宿县、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,是漕运的干道。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,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,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。610年继开江南运河,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、苏州、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。至此,建成以洛阳为中心,由永济渠、通济渠、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,南通杭州,北通北京,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。
唐宋两代
唐、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。唐时浚河培堤筑岸,以利漕运纤挽。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,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,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。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,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(现代船闸的雏形),使船舶能安全过闸。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。北宋元丰二年(公元1079年),为解决汴河(通济渠)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,进行了清汴工程,开渠50里,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,不再与黄河相连。这一工程兼有引水、蓄水、排泄、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。在运输组织方面,唐、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,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。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,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,逐渐增大到400万石,最高达700万石(约合今11.62亿公斤)。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,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称苏州和杭州,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,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。
元代
1194年,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,灌封丘南下,夺泗水,从今淮阴夺淮入海。元朝建都大都(今北京)。初期漕运路线,是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(开封北)县中砾镇,转陆运180里至新乡入卫河,水运经天津至今通县,再陆运至大都。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,且要水陆转运。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,自今济宁引洸、汶、泗水为源,向北开河150里接济水(相当于后来的大清河位置,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)。济州河开通后,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、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。从济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二,一是由济水入海,经渤海湾至天津;一是由东阿旱站(东平北)向北陆运200里至临清入今卫河。沿前一路线,漕船常遭海涛风浪之险,沿后一路线每遇夏秋霖潦,粮车跋涉艰难。于是在1289年,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、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,长250里,接通卫河。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,所以在会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门船闸26座,并在济宁设水柜,南北分流,以调节航运用水,控制运河水位。会通河建成后,漕船可由济州河、会通河、卫河,在溯白河至通县。1291年——1293年,元朝从仅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,建闸20座。从此,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,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。至此,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。大运河建成后,元朝专设都漕司正、副二使,总管运河和漕运事宜。但因会通河航道窄浅,水源不足,年漕运量不到10万石。
明清两代
明、清两均建都北京,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。明代整通惠河闸坝,恢复通航;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,引汶水人南旺湖,利用南旺湖地势主的有利地形,修建南旺水柜,十分之七的水北流,十分之三的水南流,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,并增建船闸至51座。为使运河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和避开360里的黄河航程,明朝先后在1528~1567年和1595~1605年,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440里,使原经沛,除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(今南四湖西线),改道为经夏镇、韩庄、台儿庄到 县入黄河的今南四湖东线,即韩庄运河线。此外,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,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一带的运河西堤,并在运河东堤建平水闸,以调节运河水位。清朝于1681~1688年,在黄河东测,约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、皂河近200里,北接韩庄运河,南接今里运河,从而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。明清两代规定运河漕的载重量为400石。明朝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,年漕运量约400万石。清代规定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5寸,年漕运量约400万石。
1855年,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,在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,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,清朝后期和是华民国时期,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,但均未付诸实施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于1953年和1957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、宿迁千吨级船闸,开始了对古老的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。1959年以后,结合南水北调工程,重点扩建了除州至长江段400余公里的运河河段,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8000万吨,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,确保里下河地区1500万亩农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,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。
目前大运河济宁以北河段,因水源不足,未能发挥航运效益。济宁以南至杭州河段,已建成16座通航梯级,其中大型船闸12座。运河及其沿岸河流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,洪水期调泄,枯水期补给,江水北调工程已初具规模。徐州以南河段,船闸年通过船舶吨位已达1370余万吨,年货运量达5500万吨。为适应货运任务的迅速增长,分流煤炭南运,济宁至杭州段的运河扩建续建工程业已开始,将进一步浚深扩宽航道,加建复线船闸,沟通运河至钱塘江的航道,扩大港口吞吐能力,使运河单向通过能力达到3500~4000万吨,承担起年运量1亿吨的总货运任务。
古代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,随着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基本格局的形成,这条沟通南北漕运的水网成为王朝生存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;同时,由于大运河把东部平原连结成一个整体,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社会发展,导致了中国政治、经济和文化重心的东移。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。大运河体现了中国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智慧,对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和繁盛作出了卓越贡献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不了解大运河就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。
l、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
先秦——隋初时代的早期运河;隋——元初时代的南北运河;元代全线贯通的京杭运河;明清时代的运河及其管理。
2、大运河与中国古代社会
早期运河的开凿主要出于军事与经济目的。随着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,运河的漕运功能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,使运河成为历代王朝建都和稳定政权必须考虑的因素;大运河便捷的交通还极大地活跃了沿岸的经济,使这些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、经济最繁荣、文化最昌盛的地区。
其功能(1)、争霸与统一;(2)、民间运输;(3)、灌溉和水利;(4)、巡幸与视察;(5)、运河与中外文化交流;(6)、运河漕运(对历代王朝而言,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漕运。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在西北和北方,需将南方的田赋和各种物资运抵京城。陆路运输速度慢、运量小、费用高,运河漕运成为达到这一目的理想方式。作为帝国统治的经济命脉,运河漕运解决了国库存储和官兵粮饷供给,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)。